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小学大有可为
他山之石,可以镂玉
时间:2004-11-2 14:12:06 来源:文渊多媒体 作者: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钟震宇 陶建平 阅读38次
新课程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新课程一大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它在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学习环境的扩大化等方面都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尤其对广大农村小学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这使得师生摆脱了课本的束缚;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而这恰恰是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所缺乏的。传统教育的惯性和农村家长朴素的观念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取得好成绩、跳出“农门”。教育评价的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非考试课程的实施。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省级实验小学,学生主要是当地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整体状况是学生不如城市孩子那样见多识广,教学设施不如城市学校先进、完善,家长素质与意识远不如城市家长,教师培训也与城市学校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农村学生所处的环境、教师群体的协作氛围、学校与社区的融洽关系等,恰恰也是城市学校所欠缺的“资源”。当城市孩子生活在狭小的居室中,面对繁华街市闪烁的霓虹灯,只能通过图像或公园认识鸟虫和花草,常常通过网络或书籍与人交流的时候,农村广阔的田野正向孩子们敞开博大的胸怀,鸣禽、野花、小草、飞虫与孩子们嬉戏,沃野的耕耘、果园的丰收展示着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和睦的邻里、众多的同伴让孩子们不懂得孤独……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资源,成为雕庄中心小学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益尝试。 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其价值决定了它更加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性。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和利用,才能有效地保障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才能在辛勤的探索实践中感受到专业发展的快乐。为此,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分析校情和地方教育优势资源相结合,发动教师自愿申报项目,填写教师信息卡,鼓励教师主动应对挑战;分别聘请班主任、学科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不同人员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任教师。同时,吸收所有有志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一起出谋划策、协作指导,倡导教师进行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组成由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艺术、信息技术、英语、心理教研组长等为核心的智囊团。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涉及众多学科,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协作支持,跨学科教师或有着多种爱好、态度亲切的教师自然大受欢迎。我校每逢双周一组织教研活动,智囊团成员和专任教师全体参加,其他教师自愿加入,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师们逐渐增强了课程意识,处处留心,学会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园生活、社区环境中捕捉课程的生发点,把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情境。 学校有一个不小的植物园,有一块专门供学生劳动实践的土地。秋天到了,学校“红领巾”植物园的甘薯渐渐成熟了,在一次参观植物园的活动中,这片绿色植物引起了三年级同学的极大好奇,甚至有学生私自挖起来看一看。甘薯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他们常常可以在街道、市场看到烘甘薯、生甘薯、粉丝等出售;许多家长、教师对甘薯比较熟悉,能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持与有效的指导。以甘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访谈、计算、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尝试、总结。由此,我们决定利用身边的甘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 1.调动兴趣,劳动体验——挖甘薯。全体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了这一活动,植物园内响彻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许多同学还在家长的指导下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2.趁热打铁,实践制作——做甘薯食品。将甘薯的处置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动手尝试,回家之后聘请家长作指导老师,利用一周的时间,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自己感兴趣的甘薯食品,如烘甘薯、汤甘薯、烤甘薯、蒸甘薯、甘薯粉丝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探索、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想要探究的有关问题。 3.参观访谈——体验劳动的价值。带领学生参观甘薯加工厂,让学生了解利用甘薯制作淀粉、粉丝、薯片的方法与过程;把学生带进甘薯种植园,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小组协作——研究感兴趣的话题。汇集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探究合作小组,如甘薯的营养价值、甘薯的由来、甘薯的常见食用方法、甘薯的种植、甘薯的种类、种植甘薯的收益、甘薯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等。每组选择一两个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5.整理交流——甘薯研究活动展示。在小组自主活动两周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鼓励他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实物展示、文字介绍、小实验等)就某一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同学们有的整理收集来的甘薯各部分的标本、绘制甘薯生长示意图,有的介绍甘薯的种类和特征,有的准备做实验验证淀粉的特性,也有同学通过访谈计算向大家介绍种植甘薯的经济价值。 6.活动延伸——小种植。随着活动的深入,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新想法:如果甘薯能长成西瓜那样表面光滑的该多好啊,这样就容易清洗了;现在的甘薯都是棕色的,颜色十分单调,如果甘薯能变成五颜六色的,那一定会非常好看;是不是泥土越松软,甘薯就长得越大呢?让甘薯的茎和叶像丝瓜一样爬到支撑物上,是不是可以种得更多呢……这样,由甘薯研究又自然地生成了许多话题,如是什么让植物生长的呢?植物生长为什么有快有慢?什么叫绿色食品?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种植,因此生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另一个主题——“小种植”。我们把试验田留给学生,让同学们一起来感受种植的辛苦和快乐,体验丰收的喜悦。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不是根据目标预先设计好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才能随之不断完善。农村孩子大多活泼好动,有着不同于城市孩子的活动方式与业余生活。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间的游戏或活动,如滚铁环、跳方格、扳手腕、爬竿等,每一种活动都有着不同的花样和故事,拥有不少的爱好者。教育活动如果能吸收其精华,发展其优势,那对于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交往能力等都将非常有益。 每年秋季,学校都举办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能否吸纳小学生组织体育节、创新体育节呢?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们全程参与整个体育节的组织,让体育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加以指导,由学生宣传健康知识、调查锻炼状况、自主确定项目、参与制定规则、安排比赛日程、发布活动消息、组织竞赛开展,红红火火地开展了“我们的体育节”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 1.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确定体育节项目,绘制报名表,统计报名情况。尊重学生的喜好,增设滚铁环、丢沙包、玩陀螺等民间比赛项目。学生设计的调查表形式丰富多样,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如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识的汉字还少,同学们设计的调查表以图画为主,结合拼音,让一年级同学用笑脸和哭脸表示喜欢和不喜欢。 2.采访(村里的老寿星、赤脚医生、体育教师)、收集(通过图书、网络、影视)、整理(小组或个人)有关体育与健康的资料,通过广播、电视、手抄报、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同学们宣传、介绍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体育项目的由来和变化、中外体育明星的介绍、2008北京奥运会的知识、教你玩游戏、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等。 3.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比赛规则,安排比赛程序,发布活动信息。学生制定的比赛规则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充满了童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换位思考。 4.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全程组织、参与大多数体育竞赛活动。许多同学与体育老师一起划跑道线、分发号码、准备器材,许多同学在担任小裁判、小记分员等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小裁判”王丹同学说:“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并不简单,其中有苦有乐,有哭有笑。这使我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否则不会成功。” 5.颁奖仪式由学生主持,评选最佳运动员、最受欢迎项目。体育节结束后,学校征求师生对体育节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一位体育老师动情地说:“活动开始前,我真有点怀疑,同学们能不能把这次体育节开展起来。随着活动的开展,看着不同以往的一些做法,不免担心会不会乱得不可开交。当我一次次被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打动、被他们充满童趣的构想感染时,自己虽然更加忙碌,却感到很久没有这么快活过了!” 与社区密切协作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为孩子们的活动提供了比学校更详尽、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辽阔的田野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劳动资源和物质资源:新鲜多样的农作物,孕育万物的土壤,各具特色的飞虫野花、池鱼家禽;社区的人力资源也是丰富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多样性使得整个社区内的人员不论从个性来看,还是从知识经验、技能素质、社会角色等来说都是多元共存的。我校现有污水处理厂、消防中队、敬老院、横墩自然村等劳动实践基地。我们的家长学校建设起步较早,对于有关农村生活的活动主题,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是一名出色的指导者,通过指导让家长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认识新课程,支持课程改革。教师大多来源于当地,不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对当地习俗比较了解,而且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践意识。 我校所在地区近年来经济开发力度大,建设迅猛发展,带来了环境保护的严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水——让我欢喜让我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应运而生了。活动流程包括: 1.学生交流已知的关于水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2.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分类,进而组成各具特色的探究小组(美丽的水、水上运动、水的污染、江河湖海、饮用水、水患与防治等),自行聘请指导老师。 3.各小组分头开展研究活动。除指导老师予以密切关注外,我们还聘请校外辅导员及专业人士等进行协助指导。 4.汇总、交流。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内容进行设计,在各班教室开辟“回音壁”专栏,让学生及时地展示小组或个人的研究成果。 5.在校内举办一个有关水研究的展览,利用文字、图片、音像、实物演示、实验操作等将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与全校师生共享。 6.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宣传环保,倡议爱水、护水、节水。 在这项活动中,学生走进东南污水处理厂,技术员宋阿姨热情地向孩子们讲解污水处理的过程,解答疑问,带领孩子们参观;学生来到消防四中队,不仅看到消防员叔叔本领高超、纪律严明,还感受到他们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乡人大主任顾全元主动担当起沟通、指导的任务;自然村的老队长详细地向孩子们介绍村民的用水变化(河水—浅井水—深井水—长江水);家长主动配合,与孩子一起设计家庭用水和节水方案。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要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课程意识、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不会缺少资源。相反,它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两年多来,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得到家长们的普遍认同与支持,吸引着教师愉快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